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严经讲解324: 修定之人心若一起念贪淫,心即生大动乱,便早已失定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凡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
说禅那证位,令住圆定,直趣菩提13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e0550c8r9dv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慧律法师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视频讲座:

说禅那证位,令住圆定,直趣菩提 13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请合掌,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,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,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~!

《楞严经义贯》第1827页, 3.第三渐次:违其现业(现前不逐外尘,旋元自归)。就是说修行人,能够了境界本来就是空,而且是毕竟空寂,所以不要去追求外尘,因为万法唯心现量,慢慢的回复到本性,这个不生不灭、不增不减的本性,叫做旋元自归。经文:【“云何现业?阿难,如是清净持禁戒人,心无贪淫,于外六尘不多流逸;因不流逸,旋元自归;尘既不缘,根无所偶,反流全一,六用不行。”】

【注释】:“现业”:现行之惑业。这一句话,重点在哪里?“惑”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活得这么的痛苦,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,欲望本性是空性的东西,所以拼了老命,也要贪着财色名食睡,尤其这个淫欲,男女的事,就更加的迷惑。亦即是依现前之六根,缘六尘境界,因而起惑、造业。诸位!起惑就是造业的业因。那么造业就是缘,到最后一定有果报的。1828页,“心无贪淫”:在所有的贪欲之中,淫欲是最足令人心动乱的,因为淫欲一法之中,即具足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且极其强烈,故能引生死;是故于破坏禅定,力量最强大的,莫过于淫欲。又,修定之人心若一起念贪淫,心即生大动乱,因此不必等到他发动身语去行淫,便早已失定。

“于外六尘不多流逸”:“流逸”,随流而放逸。“不多”,指此时系初修,偶有小违,立刻觉知,当即将其散心摄回,还住于正念;在座诸位!这个社会,一次一次的这样做,将来就会习惯了。为什么说修行,它是点滴的功夫,为什么这样讲?是因为,我们要想一下子就让他回归我们不生不灭的本性,这个一般众生是没有办法的,所以叫他一点一滴的,慢慢的学习,因为平常生活就可以落实到修行,那么平常生活,就会发生这一些让你动念的事,那么你每次收回来,了悟境界本空,知道这个世间全是无常,不净、苦、空、无我,慢慢一步一步把它摄回正念,但是这个正念,仍然不是佛门所讲的涅槃妙心,这个还没有办法达成这样,这个正念仍然是有念,务必要修行到,妄念没有,正念也没有,到这个时候,才叫做真正的无功用行。所以只要你还是有正念,那么当然就是破除妄念的一个方便。如是修习,久久便至纯熟。此境界相当于耳根圆通法门的“入流亡所”。这个所就是境界,所还原的境界,把它放下。

“旋元自归”:“旋”,回旋。“元”,本元。谓旋复本元而自归本明。此境界相当于耳根圆通之“所入既寂,动静二相了然不生”。本明就是,我们每一个人,本元都是本明,本来就是清净。但是因为我们从出生到长大,没有人告诉我们,人之所以痛苦,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,而且我们一直认为,这个境界是实在的。佛陀说:会变化的境界就不是实在。譬如说:你到六合路,去吃一点好吃的东西,心就一直放在这个饮食里面,这一摊吃完,换下一摊,今天吃不完,明天再来这一摊吃。这个是无常法的东西。不要在吃里面下功夫,要在心性里面下功夫。如果有人点醒我们,境界本来就空,因为它是会变化的,不能永恒。有人启动我们这一个念头,那么看看这全世界的任何东西,都是这样子的,一座山都会增,都会减,火山也会爆发,会造陆地,那陆地也会地震而摧毁,那么就这样子知道,万法,没有一种东西可以执着,慢慢就用本性来生活。

“所入既寂,动静二相了然不生”。诸位!这个寂,还不是佛陀所讲的寂灭,寂灭,只是不受动静的这个摇动而已,这个寂,不是究竟的寂灭。“尘既不缘,根无所偶”:“偶”,就是对象,我们说配偶,配偶,找一个对象。“偶”,对,即摄取的对象。既不缘六尘,则六根没有能执取的对象。这境界相当于耳根圆通的“闻所闻尽”。能闻跟所闻都不可得。“反流全一”:六根反流,全归一闻性。“六用不行”:“六用”,六根之用,即见、闻、尝、嗅、觉、知。以已全归一闻性,故六根之区隔已破,因此六根区隔之用已不存在,故言六用不行,即所谓“入一亡六”。这个一就是我们讲的心性。简单讲:六根见闻觉知,六根之用的见闻觉知,其实是同一个本性,在眼叫做见性,在耳叫做闻性......入一亡六,但此时仅得“六销”,犹未“亡一”。还存在有一个一,一是对六讲的,六是对一讲的嘛!又,“流逸”奔尘即是“现业”,“反流全一,六用不行”即是“违其现业”。又,前面“不多流逸”属“小违”现业,因为功力未到,妄习未尽。诸位!注意那个习气,习气是最难改的东西,习气起现行,习气就是种子,就是种子。那么,现在功力成熟,“旋元自归,反流全一”属于“全违”。

【义贯】:“云何”为修定者违其“现”行惑“业?阿难,如是清净持禁戒”之“人”,其内“心无贪淫”欲之念,而“于外”之“六尘”境界,亦“不多”随境奔“流”纵“逸;因”能修“不流逸”之功,进而得“旋”复本“元自归”本明;如今于外六“尘既”已“不”再攀“缘”,故内六“根”即“无所偶”之对象(既无所取,能取自寂),境界本空,了不可得,既然没有所取的对象,那么能取,“能取”后面加一个“心”,就更清楚了,能取的识心分别执着,自然就寂灭。能取的后面,如果能够加“分别执着”,那么自己就更加清楚。因此六根“反流”照性“全”归“一”闻性,于是“六”根分隔之作“用不”复现“行”,而达到入一亡六之境。

所以禅宗里面讲,我们的六根门头,有一个无位真人,没有阶位的真人。诸位!安立圣位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四加行、十地,其实都是佛方便讲,叫做方便安立圣位。在座诸位!如果你看过《楞伽经》就知道,佛建立的这个阶位,是为了让众生有次第可循,知道成佛不容易,但是十地菩萨,初住,初地到十地菩萨,所用的都是真如心,都是用的第一义谛大空修行,那么就没有分初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地、五地、六地、七地、八地......十地。所以到最后,佛陀所建立的这个圣位的阶位,全部否定;初地就是八地,八地等同二地,二地就是三地,三地就是四地,五地、六地就是等同二地,七地菩萨就是九地;全部没有阶位。所以十方三世一切佛,讲三乘也是善巧方便,讲五乘也是善巧方便,唯有一佛乘,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。在座诸位!当成佛的时候,是回归到真如的现量境界,并没有众生可度,也没有佛陀可成。诸位!所谓的成佛,是他的内心回归到完全绝对能所不二的真如心性,我们说这个人叫做成佛。所以,那个不是论人,是论法,法界的真如心,当然是由人来证,所以真正论到涅槃的真如妙心、第一义谛,没有任何阶位,《楞伽经》就讲得非常清楚。所以佛陀先建立这个果位,然后再彻底的摧毁,就是告诉你,何有阶位之分呢?唯是一心,唯是真如,法界平等,不增不减。所以到这个时候,法界性即是佛性,佛性即是众生性,平等不二。何以故?不增不减故。

1829页,最后一段经文:【“十方国土皎然清净,譬如琉璃,内悬明月;身心快然,妙圆平等,获大安隐;一切如来,密、圆、净、妙皆现其中;是人即获无生法忍。从是渐修,随所发行,安立圣位。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。”】所以在座诸位!看到,先看一下那个无生法忍。在座诸位!如果没有证量的人,没有大悟的人,看到无生会作无生解,后面,若一切法无生,在《楞伽经》里面讲,若一切法无生,如何生诸妙义呢?如何生涅槃妙心呢?所以在这里,如果后面补上一句,就会更圆满;一切法无生,但是即此刻便生大般若智慧,了悟没有能所,此时此刻,便生大般若妙智。所以,无生莫作无生解,应当了解佛的名词,每一句话都有强烈的含意。那么安立圣位,就是方便安立,到究竟义就不存在这些。

【注释】:“十方国土皎然清净”:“皎然”,洁白明彻、洞开,历历在目。因为此时行者不住内之自觉境界,因而法执荡然无存,法执的意思是,范围比较大,六根、六尘、六识统统叫做法,我执的范围比较小,是因为对五蕴身的执着,那么法执是对人生跟宇宙的执着。对人生观不明了,就叫做我执;对宇宙观不明了,就叫做法执。因而法执荡然无存,于是与世界相融,而达到情器不分之境界,情就是有情众生,器就是器世间,因而十方洞开明彻。这相当于耳根圆通的“尽闻不住”的境界。

 “譬如琉璃内悬明月”:琉璃本身是透明的,而在琉璃中有一明月,即犹如在琉璃中有一盏灯,则此琉璃不但透明,且通体光耀熠熠。那么这个熠熠是光明的样子叫做熠熠,此表示行者此时不但能见自身及世界明彻,且通体皆光华熠熠。就是光明的样子。不言琉璃中有灯,而言有明月,一则因为明月是圆的,二则明月全体皆有光,灯光则否(灯座即无光);又明月虽有光,但其光清凉,并不灼热,亦不刺眼,不同灯光。在座诸位!这是站在我们地球上看月亮是这样子,但是如果我们有因缘登陆月球,那就不是这样子,可以上升到百度,然后到零下一百多度,那不是你想像的这么样清凉的。“密、圆、净、妙”:秘密、圆融、清净、神妙。此指一切如来之神变。这些统统建立在哪里?统统是建立在本性,本性。“发行”:发起之修行。“安立圣位”:皆得安立于圣位之上。“圣位”,指初住以上之位。“得安立于圣位”指必有果证,真实不虚。

诸位!既然阶位不存在,佛为什么要安立这些圣位?很简单,佛陀是最懂得善巧方便谆谆诱导。你要修到佛果,才有一点点成果是不是?那每一个人修到一半都会退心,觉得太遥远了,这个三大阿僧祇劫,离我太遥远了,所以佛一下子给你安立初果,断见惑安立初果,然后再来建立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诶!有一点成就了,就像一个凡夫,一个凡夫就是,不及格的修行人叫做凡夫,贪嗔痴具足,当他开始起身的时候,佛陀说:嗯!不错,你这次考了六十分,老师勉励勉励,给你一个初果。下一次考试再进步五分,六十五分,再给你一个二果,再来,七十分,三果,七十五分,四果,再来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慢慢慢慢究竟成佛果。佛就是最懂得人性,人性的那一念,如果有了信心,信心是生命之水,一个人失去信心,比身上没有钱更糟糕,活不下去。失败,事业失败,转业失败,没关系,只要对自己的生命有信心,这个人一辈子,在他心中,从来没有失败过,佛陀最了不起的,就是建立人家的信心,最能够鼓励人家的信心。所以有的人讲说:师父啊!你也是,在讲经说法里面,你就提出重点,就是一直跟人家鼓励,要来听经闻法,说:我就是拜佛陀之赐,就是学习佛陀给人希望,给人信心,给人方便,给,给这三种,不一定要给钱;给人信心,给人希望,给人方便,这是基本的一个修养。所以安立圣位也就是佛的谆谆教诲,以慢慢的引导你。

【义贯】:此时行者得见“十方”世界之“国土皎然”明彻“清净,譬如”于“琉璃”之器中,“内悬明月”,即内外明彻;“身心快然”,微“妙、圆”满、“平等”,心得自在“获大安隐;一切如来”秘“密、圆”满、清“净”、神“妙”一切神变“皆现其中;是人”速“即获”证“无生法忍。从是渐修,随所发”起之修“行”,皆得“安立”于诸“圣位”上。“是则名为”修三昧者“第三增进修行”之“渐次”。

1832页,第二节   干慧地(入正位前)。经文:【“阿难,是善男子欲爱干枯,根境不偶,现前残质不复续生,执心虚明,纯是智慧,慧性明圆,蓥十方界,干有其慧,名干慧地:欲习初干,未与如来法流水接。”】 诸位看看!欲爱干枯那四个字的经文,这四个字,根境不偶,这个就是持戒清净的意思。所有对外界的期盼、执着,完全放下,内心里面因为爱,欲跟爱,它是生死的根本。所以在座诸位,如果你今天还贪着这个财色名食睡,还贪着这个男女的欲爱跟感情,简单讲,你今天来学佛,这个叫做结缘学佛,不能称为真正叫做修行人,无论有人看到,或者是没有人看到,无论是在任何一个地方,都能真正的持不淫欲戒,这个欲爱就慢慢慢慢的干枯,那么在这里也包括同性恋,包括男的也是一样,女的还是一样。为什么呢?只要有假设对方,有一方是男是女,统统叫做欲爱,不管男女。根境不偶,在座诸位!我一直强调,如果一个比丘,能远离女色,这一辈子有了正见,那么这个比丘修行,这辈子将立于不败之地,这个就是欲爱干枯,根境不偶,这是鼓励大家,一切出家修行人。那么在家居士,有在家居士常常自己的观照,在家居士如果说,我们的责任已经完成了,那么就全力以赴的,放在正法上面,以法为乐,不以男女的欲望为乐,这个是了不起的在家居士。

底下是,【注释】:“干慧地”:梵语s/ukla-vidars/ana^-bhu^mi。即菩萨修行阶位中,“三乘共十地”之第一地;此地有慧而无定,故称干慧地。又作过灭净地、寂然杂见现入地、超净观地、见净地。盖三乘圣人,初修五停心、别相念处、总相念处等三观,虽有观慧,然未全得真谛法性理水,故称为干慧地。据《大智度论》卷七十五载,“干慧地”有二种,即:(一)声闻,乃独求涅槃,故勤精进、持戒,或习观佛三昧、不净观,或行慈悲、无常等观,集诸善法,舍不善法等;虽有智慧,不得禅定水,则不能得道,故称干慧地。(二)菩萨,则为初发心,乃至未得顺忍。又据《摩诃止观》卷六上载,将十地配合菩萨五十三位,而以其中之外凡三贤为干慧地,称为十信。(参阅“十地”419)(《佛学大词典》)(术语)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。其智慧干燥而未淳熟,故云干慧。《大乘义章十四》曰:“虽有智慧,未得定水,故云干慧。又此事观,未得理水,亦名干慧。”(《丁福保佛学大辞典》)

 “欲爱干枯”:“欲爱”指欲爱之水,此水能润生,滋润长养来生。谓此欲爱之水今已干枯。“根境不偶”:内根外境不相对,故心境绝待,种子习气干枯、现行习气销亡,三界之生缘泯灭。“现前残质”:“残质”,即最后身。谓现前之父母生身系最后身,更不再受轮转。“不复续生”:因为续生须以欲爱为因,而以根境相偶为缘,今既欲爱干枯,根境又复不偶,故内因与外缘双绝;因缘既绝,果报无托,故不再续生。在座诸位!想要下辈子不转世、不投胎,简单讲,就是放下,放下人类所有的欲望,用平实、平淡、平凡的心态过日子。诸位!平淡的生活接近真理,佛陀在经典里面讲,我们的生命,其实很单纯,但是我们把它搞得非常的复杂,也非常的痛苦,这是因为不了解单纯的生活接近真理的原因。

 “执心虚明”:“执”,执著,指人法二执。人法二执之心虚而无障,明而无碍。“纯是智慧”:“智慧”,指人法二空之智。人空,就是破除对五蕴身的执着。法空,就是破除根、尘、识的执着。以人法二执之心虚明,故其心纯是人空与法空之智。“蓥十方界”:“蓥(yíng营)”照也。“干有其慧”:因为此慧尚未得如来萨婆若大智水润泽,故自己尚且未得润泽,当更不能兴法云、雨法雨以润泽他人,称为干有其慧。“干慧地”:世间之欲水已干,而出世间之大智水未至,故此地位之慧名为干慧。“未与如来法流水接”:“法流”,法身之流。“接”,衔接。若已与如来法身萨婆若(一切智智)之水流衔接,即得源源不断,无有穷尽。然今只是欲习初干,尚未破俱生无明,故自己法身尚未全露,因此仍不得与如来大智海水衔接。所谓俱生就是先天性的,与生俱来的无明,这个最难断,与生俱来的无明。

什么叫与生俱来的无明呢?举个例子,小朋友、小baby一出生,他就会找奶吃,不需要人家教,所以小孩子二、三岁,就知道要贪,玩具给他,哇!他就会雀跃,玩具给他没收起来,这个小朋友就哭得要死。小男孩玩战车,小女孩就玩洋娃娃,把小女孩的洋娃娃抢来,芭比娃娃抢起来,这二、三岁的小女孩,哭得没办法控制。有一个小男孩,三岁,他看电视,看那个海绵宝宝,他的奶奶看不下去,因为一看,他看整天的,就把电视关起来。你晓得吗?这个三岁的小男孩哭到什么程度?哭到死去活来,哭到昏厥,后来送医院,死了!哭死,真的!才三岁而已,才三岁而已喔!不给他看电视,海绵宝宝哦!我有一次看到这个新闻报导,把它打开,看看海绵宝宝在做什么,咦!看不懂!卡通里面,看不懂它在演什么?结果那个三岁的小男孩,电视一关,他贪着那个境界,哭到死去活来,他真的死了,报纸有登的。你看!所以人类这种贪,他不是说年岁很大叫做贪,才二、三岁而已,他怎么知道那个世界是什么?他就是要看。因此我们就了解,修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有善根的人没几个。

【义贯】:“阿难,是”第三渐次位之“善男子”,其分段润生之“欲爱”之水已“干枯”,故其内“根”与外“境不”相“偶”,因而心境绝待,种现俱销,三界生缘已尽,故“现前”之“残质”(最后身)即决定“不复续生”,人法二“执”之“心虚明”,无障无碍,其心“纯是”人空与法空之“智慧,慧性明圆,蓥”照“十方”世“界。干有其慧,名”为“干慧地”菩萨,以其世间之“欲习初干”,而犹“未与如来法”身之“流”萨婆若大海之“水”衔“接”。诸位!这个欲习初干,就不得了的人。诸位听《楞严经》这么久了,你的欲习,欲望跟习气有干了吗?没,对不对?还很炽盛。不但没干,还很炽盛。就知道,单单这个三渐次,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何况成佛?

【诠论】:十信位前的“三渐次位”及“干慧地”,以及地前的“四加行位”为本经法门所特有的,因为本经解行并重,且特重实修实证,故于修证门更加具体实际开演。由于“信位”系菩萨之正位,故于入菩萨正位前,须有充分的实修,而三渐次位及干慧地,便是为行者明指入于菩萨正位的具体方法,此亦足以显示菩萨正位非同泛泛,这不是那么简单的,非徒托空言,而须有一定的真修实证之境界,方克入于菩萨位。

其次,本经法门,于十地前又加“四加行位”,亦是为十回向满心之菩萨宣示入地之方便,亦是表显十地圣位之庄严、不易得。由此可见本经主体虽是顿教法门,然于修证门上,则非常圆满,此亦表显经中所说:“理可顿悟,事须渐修”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,道理你可以立刻、马上就知道,哦!原来佛是证得我空、法空还有空空,对不对?道理你都知道,但是要修行起来,这就难了,是不是?难了。叫你不要吃一些好吃的东西,就没办法控制了。所以这个事相就是习气,要慢慢一步一步的断,事修,所以事修就是难。所以,这个见思二惑,之所以见惑好断,见惑是站在理上的,思惑是站在真枪实弹的,要去贪嗔痴慢疑,所以,思惑之所以难,就是因为习气,是因为真枪实弹的实修。解结之方便为后后先解,初初为后,次第而解,这个后后跟初初,其实就是排列的顺序,信、住、行、向、地,往后叫做后后位,可以先解,初初就是事相上,要慢慢慢慢一步一步来。所以初初为后,次第而解,非可一时并解。贤圣之地位亦如是,由外凡而内凡,由内凡而贤位,由贤位而登圣位,由圣位而入大圣。那么就是佛了。

又,有人说:“所含十信总成一位……合十信为干慧”,那么这个成观法师是指说,这种是错误的,这样说是说不通的。又说:“含十信于三渐,合三渐为干慧”,则有因果相混相滥之过。既然十信位比干慧要高,干慧地又如何能含十信位?(哪有低阶反含高位?)又,若干慧地既已包含了十信位,为何还须再立十信位?干慧地后面还要立一个十信位呢?那样不是重叠?又,既说“合十信为干慧”,又说:“含十信于三渐”,岂不三渐与干慧又变成一样?(A=B,B=C,∴A=C)。在座诸位!如果念过大学都知道,那三点就代表所以,高中也知道。A等于B,B等于C,那三点表示所以、是故、可以推论,所以A等于C。

再者,若说“合十信为初住”恐怕比较有道理,因为合十信的总功德,往前推,得更高果位,这是有道理的;若说合十信为干慧地,或甚至三渐次,岂不是越修反而越后退了?如说:“合三年初中为高一,合三年高中为大一。”这是有道理的。若说“合三年初中为小学六年级;合三年高中为初三”乃至“全四年大学为高三”,此说是否合理?一看就知道不合理。读者请详。

底下是,地前诸位。

1.  十信位。(1)初信:信心住。经文:【即以此心,中中流入,圆妙开敷,从真妙圆重发真妙。妙信常住,一切妄想灭尽无余,中道纯真,名信心住。】在座诸位!你可知道初信位有多难?看看中间那里,一切妄想灭尽无余,你看这个有多难!所以不要动不动,就在菩萨你好,对不对?你是什么菩萨来的。才初信位哦!一切妄想灭尽无余。不能随便说自己是什么菩萨再来的。

【注释】:“即以此心”:“此心”,指干慧地所证之心。有人说“此心指十信满心,因含十信于三渐,合三渐为干慧。”实在不通。因为现在只在初信位,为何以“十信满心”之功德,再回头来修证而入于“初信”?于理实在不通(逻辑颠倒)。至于“含十信于三渐,合三渐为干慧”,令法紊乱,如前已说,不赘。“中中流入”:第一个“中”是中道智;第二个“中”是中道理。以中道智契会中道理,称为“中中”。“流入”,流入本元心地;也就是回归到本性,流入,用流入来讲,倒不如用回归,回归本元心地。简单讲,所有修行,统统要叫你明心见性,回归到本性的现量境界。所以很多的念佛的人,忽略了这一点,不晓得开悟见性是特别的重要。“流入”一词表自然,无功用行之义。“重发真妙”:“重”,更加。谓更进一步显发真精妙圆。

 “妙信常住”:“常住”即不退。以此位之信心,妙合真如,依真如而起,故曰“妙信”。在座诸位!配合真理的修行,叫做妙修行,配合真如智慧,叫做妙智。那么没有真如,就不妙了,叫做妄心,妄想心就是不妙。所以,歌仔戏演得真好,大事不妙了,就是凄惨的意思,就是修得不好,大事不妙。“一切妄想”:指我执、法执及空执之妄想。“中道纯真”:以一切妄想灭尽,故唯中道纯真之理显现。

1838页,【义贯】:此菩萨“即以此”干慧之“心”,以“中”道智契会“中”道理,而“流入”本元心地。“圆”通“妙”性重重“开”发“敷”放,于是于干慧后心“从真妙圆”之境,“重”更显“发”进一步的“真妙”真圆。其“妙信”即得“常住”不退,“一切”我执、法执、空执之“妄想”皆“灭尽无余”,以诸妄尽故,唯“中道纯真”之理彰显,是“名”为初信位菩萨之“信心住”。

(2)二信:念心住。经文:【真信明了,一切圆通;阴、处、界三,不能为碍;如是乃至过去、未来无数劫中,舍身、受身、一切习气皆现在前,是善男子皆能忆念,得无遗忘,名念心住。】才二信而已,就更不得了了。那个阴界入,就是五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不能为碍,就完全贯通,五蕴身就是色受想行识,色阴,就是坚固的妄想,后面有讲到。受阴,虚明的妄想;想阴,融通的妄想,还是妄想。行阴,幽隐的妄想;识阴,罔象的妄想。所以五阴统统叫做妄想。简单讲,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个色身?就是因为我们有种种的妄想,所以来投胎、来转世,继续结种种的色,而这种种的色,其实,都是如来藏性里面的妄动的种子所起的现行,所以我们轮回得非常的冤枉,人生活得苦,苦得非常的冤枉,因为一辈子都没听过佛法,也没有因缘碰到正法,现在有因缘碰到了,自当珍惜。

1839页,【注释】:“真信明了”:“真信”,指中道纯真之信。“明了”,智决明了。“舍身、受身”:以此菩萨已离轮回,故其舍身、受身皆是随愿力而行,以圆满普贤大行,成就无上菩提。这个才二信位而已,就已经生死自在,随愿力而行。“一切习气”:一切应断的习气。“得无遗忘”:即证得宿命通智,过未之事皆能现前知见。

【义贯】:此菩萨中道纯“真”之“信”决定,智慧“明了”,故得“一切圆通”;五“阴”十二“处”十八“界三”科一切诸法“不能为碍”;不但现在生中,“如是乃至过去、未来无数劫中”,为圆满无上菩提,依愿“舍身、受身”及“一切”应断之“习气,皆现在前”,现前知见,“是善男子皆能忆念,得无遗忘”,证得宿命通智,“名”为二信位菩萨之“念心住”。

(3)三信:进心住。经文:【“妙圆纯真,真精发化,无始习气通一精明,惟以精明进趣真净,名精进心。”】无始的习气,都把它集合起来,变成为一个精明。精明就是,如如的智慧之体叫做精明。这个时候,完全用智慧妙明的心性在修行,所以用精明进趣真净。【注释】:“真精发化”:真精之体开发显化。“惟以精明”:“精明”,即真精妙明如如智体。“进趣真净”:“真净”,为如如之理体。以精明之如如智体,进而契入如如之理体。简言之,以“智”契“理”,令二体合一。【义贯】:此菩萨已得“妙圆纯真”之后,“真精”之体开“发”显“化,无始”以来的“习气通”于“一精明”,不复隔碍,故“惟以”此真“精”妙“明”之如如智体,“进趣”契入“真净”之如如理体,“名”为三信位菩萨之“精进心”住。

(4)四信:慧心住。经文:【心精现前,纯以智慧,名慧心住。】

【注释】:“心精”:本心真精。由于已契入真净之体,故本心真精得现前。【义贯】:此菩萨由于已进趣真净之体,故“心精”得时时“现前”,故能“纯以智慧”用事,此“名”为四信位菩萨之“慧心住”。这个纯粹就是用无间道在修行,烦恼隔阂叫做间道,那么烦恼、执着隔阂不了真如智慧,这个就叫做无间道。所以我们现在修行是有间道,就是,我们现在心情好一点,就多念一点佛,心情不好,就不念佛、不拜佛,就会这样子。进进退退,退退进进,这个就是凡夫的修行。

1842页,(5)五信:定心住。经文:【执持智明,周遍寂湛,寂妙常凝,名定心住。】

【注释】:“执持智明”:即指以定力执持智慧精明。诸位!这个定力特别的重要,定力,持续的意思,念念不忘就叫做定。如果一个人,所有五欲六尘都放下,只有内心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也坚持求生净土,那么这个人念佛就相当的有定力了。所以一般人不了解,认为我念念佛就可以往生;那不一定!你念得能够去贪,念得能够去嗔,念得能够去愚痴,同时念到有一点定力,就是一心不乱。所以这个定,对一个修行人是非常重要的,定力对一个成佛道、修行人,尤其是临终要往生的人,这个定是非常重要的。定才能够一心,才能够不乱。所以念佛的人,能不能一定往生净土?那不一定,这要看功夫!再来,有没有具足因缘。一个人临命终要具足三种因缘:一、本身有没有人给你助念,工夫强的,不需要人家助念,来去生死自如,那像六祖,你那个念,多余的!要有人助念。第二、自己本身一辈子所修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有没有具足,这个人临命终,有没有提起正念。第三、有没有准备往生被、咒轮、金光明沙。这三种因缘统统具足了,不得了了,那往生,胜券在握了。“寂妙常凝”:“寂”,即定,为体。“妙”,为用。“凝”,不动。其体寂湛,常施妙用,且能凝定不动。

【义贯】:此菩萨以定力“执持智”慧精“明”,故其智得“周遍寂湛”,其体“寂”湛,常施“妙”用而“常凝”定不动,“名”为五信位菩萨之“定心住”。

(6)六信:不退心住。诸位!这个不退心住,最重要的就是要明性深入,明性深入才有办法,要不然很快就退了。经文:【定光发明,明性深入,惟进无退,名不退心。】你没有见性,很快,智就不明,智不明,性也没办法深入,因此这是一体两面的。性明智就入,性明智就明。

【注释】:“明性深入”:以定力增进,智明之性亦更深入。简单讲,你那一把善根的火烧起来,记得,要让它烧得很旺!懂得师父的比喻吗?在座诸位!你现在大家已经有善根了,诸位的善根已经燃烧起来,你内在的善根已经燃烧起来了,注意底下这个动作!一定要燃烧得让它旺起来,火一定要让它旺,不能退,退了可惜。我问你,什么东西值得让你用生命去追求?你告诉我:打麻将、跳舞?最会跳的Michael Jackson,再来呢?Whitney Houston,对不对?I willalways love you.Whitney Houston唱的歌,现在呢?她用的药,跟Michael Jackson一样的药,结果二个人......MichaelJackson是五十嘛,她才四十几而已,是不是?那一种歌声,Whitney Houston的歌声实在是好,那没话讲。还有,现在有一个女神Lady Gaga那个听起来就怪怪的,我实在不会形容,不然她的粉丝会攻击我,那个我听起来不是很流畅,卡卡的,难道不是卡卡的吗?你看啊,英年早逝,所以说,在座诸位!你要讲成就的话,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200~300链接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01~200链接(未完)

楞严经讲解300:为了这个很长远的菩提之路,在家饮食营养一定要自己均衡

楞严经讲解301:在如来像前承佛威神力,舍少部分之身以偿宿债之微因求取忏悔灭罪

楞严经讲解302:八识田的种子在梦中会幻化出来,梦中遇到恶境界会念佛念咒就是真的功夫

楞严经讲解303:出家众每天忙于法会说是在度众生,其实跟了生死,跟道都没有关系

楞严经讲解304:选择同参道友,要选择那个心在道业上的

楞严经讲解305:楞严神咒详释:第一会有如调兵遣将布置部队,第二会一声号令下开始突袭

楞严经讲解306:会招感鬼神大部份是身口意不净,所以要全力的护净,一心持净戒

楞严经讲解307:生病的时候拿那个药和一杯水念楞严咒七遍后,水跟药给病人喝

楞严经讲解308:在阴间里面最胜、最尊重的是佛教,很尊敬学佛的人

楞严经讲解309:十方如来所有的功德都给这个持楞严咒的人、佩带楞严咒轮的人

楞严经讲解310:持咒并不能令你于犯戒有豁免权,持咒灭罪是指灭发心持咒之前的旧业

楞严经讲解311:我们今生今世有因缘来听闻到这个佛法,希望大家不要缺席

楞严经讲解312:修习一除恶因要断五辛,二要断婬杀盗妄,三破坏六根不去攀缘六尘

楞严经讲解313:修行人不了解真如自性最痛苦,用功也不对,不用功更不对

楞严经讲解314:要很小心,有这反覆无常的个性、情绪的人很容易堕落化生

楞严经讲解315:凡夫有凡夫的生活方式,圣人有圣人的生活方式,不一样的

楞严经讲解316:犯了重戒的人一般来讲是没有救,但是看到楞严经就会充满希望

楞严经讲解317:当你于一件小事情耿耿于怀,这时的你就已经失去正念了

楞严经讲解318:所有的相都是你的心,对相不满就是对你的心性不满意

楞严经讲解319:觉得修行很行,但为了某件事情又起烦恼,就是你的修行还是不行

楞严经讲解320:证得三昧力的人有这个定,所有的委屈、痛苦、烦恼都不存在

楞严经讲解321:不只以文字言说知解为已足,要看你的内心里面是不是经得起考验

楞严经讲解322:如果人类的欲望无法控制的话,大自然就会自我平衡让人活不下来

楞严经讲解323:佛法僧是一体,你皈依这个师父就是皈依所有的出家众,不是皈依某某人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三(点击标题观看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一(点击标题观看)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净空法师《法华经大意》目录01-66(全)

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-287目录

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--102 (全)链接

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-23目录(全)

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(全)

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-60链接(未完)

净慧法师僧伽吒经浅释01-18目录(全)

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01~300链接(未完)

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

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

《寿康宝鉴》原名《不可录》白话版 全

太上感应篇目录01--52(完)

修福者必看: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意(净空法师讲述)

自然疗法:不一法师棍棒推拿、按摩疗法教学视频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